內容摘要: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屬的草本植物,全球約20余種,廣泛分布于溫帶地區(qū)。植株高30-150厘米,莖直立,三出復葉,邊緣有細齒,夏季開黃色或白色蝶形小花,其根系發(fā)達,具有固氮能力,能改良貧瘠土壤,是重要的綠肥與牧草作物。耐旱、耐鹽堿,常見于荒地、河灘及農田邊緣。
一、草木樨的生長習性與適應能力
1. 耐逆性強:
耐旱、耐寒、耐鹽堿,在貧瘠土壤中也能生長;
2. 根系發(fā)達:
主根深達2米以上,能有效改良板結土壤;
3. 固氮能手:
根部與根瘤菌共生可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養(yǎng)分;
4. 繁殖迅速:
自播能力強種子發(fā)芽率高達90%以上適合粗放管理這種特性使其成為荒地綠化的先鋒植物。
二、 草木樨的適合種植的區(qū)域
氣候:溫帶至亞熱帶,年降水量300-600毫米區(qū)域最佳。
土壤類型:
1.耐貧瘠:沙土、黏土均可,pH 6.0-8.5。
2.鹽堿地:可耐受0.3%以下含鹽量(如華北、西北鹽漬化農田)。
3.生態(tài)修復區(qū):河灘、荒坡、礦區(qū)復墾地。
三、草木樨的種植時間
1. 北方溫帶地區(qū)
春播:3-4月(土壤解凍后,避開霜凍)
夏播:6-7月(雨季前,利用自然降水)
2. 南方暖濕地區(qū)
秋播:9-10月(避開高溫,利于幼苗越冬)
四、草木樨的種植注意事項
1. 種子催芽:播種前種子可用溫水(40℃)浸泡6小時,或用細砂摩擦破皮,提高發(fā)芽率。
2. 播種方法
條播:行距30-40厘米,畝用種量1-1.5公斤。
撒播:需淺耙覆土(1-2厘米),過深影響出苗,畝用種量2.5-3公斤左右。
3. 田間管理
苗期保墑:出苗后2個月內保持土壤濕潤(耐旱性在成株后顯現(xiàn))。
控草:早期人工除草,避免化學藥劑損傷根瘤。
病害防控:白粉病高發(fā)時,用15%三唑酮可濕粉800倍液噴霧。
4. 利用時機
綠肥翻壓:盛花期(生物量最大時)深翻入土,釋放氮素。
牧草收割:現(xiàn)蕾期前刈割(香豆素含量低),留茬10厘米促再生。
5. 風險提示
連作易導致根腐病,建議與禾本科作物(如玉米)輪作。
五、主要用途
1、綠肥
作為優(yōu)質綠肥,每畝鮮草產量可達3000公斤,翻壓入土后,能顯著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,其固氮效率相當于每公頃施75公斤尿素且無化學污染,尤其適合有機農場輪作。
2、飼料
它的蛋白質、纖維含量高,是優(yōu)秀的飼料來源,可以鮮喂,也可以做青儲。
3、生態(tài)修復
草木樨具有深根系網(wǎng)絡,有效防止邊坡侵蝕,常用于礦山復墾區(qū)種植,可減少80%以上的水土流失量,每年可攔截地表徑流約50立方米/畝。